在线办公

期刊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标题: 作者: 关键词:
  • 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表达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起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倡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和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更加突出重点行动领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从辩证统一的视角来看,全球发展倡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制度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的方向指引,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虽然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加强丰富国家间的利益,促进国家间的认同以及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进而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但也面临着世界各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美西方国家污名化和逆全球化思潮冲击等限制因素。展望未来,中国应立足自身发展经验,创设全球发展知识分享平台;加强发展机制对接,完善现有国家发展制度体系;布局国际发展合作,构建全球发展倡议合作网络,聚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打造发展命运共同体。
  • 廖炼忠
  • 全文[ PDF 381307.0 KB ]2023.1(10):1-10  共有 49 人次浏览
  • 民族的人口整合功能及其影响
  • [摘要]“民族”概念作为描述工具和分析工具,随着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其影响扩大而被广泛使用后,人类演进中结成的各种稳定人群共同体皆以“民族”来称谓。人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有聚族的本性,民族只是人类聚族本性的结果和形式。然而,个体的人被联结成为民族共同体,是经由一系列聚民为族的机制实现的。民族具有将人口个体整合为整体的机制和功能。这样一种具有底层逻辑意义的人口整合功能,经由国家民族、文化民族两种基本的民族类型而分别加以体现。两种民族的人口整合功能存在着质的区别,但又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进而对人口个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形态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民族研究必须关注这一重要的内部机制,探讨其形式和功能,进而构建关于民族的内部性叙事。
  • 周平
  • 全文[ PDF 621001.0 KB ]2023.2(10):1-13  共有 34 人次浏览
  • 美国种族政治的结构性困境、发展态势与拜登政府的政策应对
  • [摘要]美国的种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政治的核心内容。因为各种矛盾累积的结果,美国的种族政治已经陷入结构性的困境。这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矛盾:美国白人人口比例下降与白人至上主义的矛盾;美国种族平等的政治观念和种族不平等的经济现实的矛盾;推动解决种族矛盾的联邦积极主义和地方保守主义的矛盾。而随着黑命贵运动的兴起,美国的种族政治逐渐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具体表现在种族问题扩大化、种族关系敌对化、种族冲突暴力化三个方面。拜登政府通过打造一个种族多元化内阁、签署行政命令解决系统性种族不平等、利用重要时间节点提高种族问题舆论热度和关注度等措施,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效果。但是因为美国政治大环境中的恶性党争和否决体制,拜登政府的政策方案只能治标不治本,美国的种族问题依然会深深地困扰这个国家。
  • 张春满
  • 全文[ PDF 1531326.0 KB ]2023.3(10):1-12  共有 93 人次浏览
  • 超越现代性: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批判
  • [摘要]民族国家是现代世界体系中国际交往的组织形态和基本主体,民族国家建构的现代性困境始终是西方学界争论不休的热点问题。伴随着民族建构原生性的削弱与政治性的加强,民族国家理论的现代性趋向促进了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的生成觉醒。特别在当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国家认同与族群发展的内在张力成为西方民族国家建构亟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民族国家在建构进程中需要将民族认同有效转化为国家认同,就必须明确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演变历程,协调处理文化多元化与民族一体化的辩证关系。西方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特质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出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了对现代西方民族国家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多维超越,从认知、路径、价值三个维度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理论进行批判反思,为消除民族国家不同族群文化的对立冲突打开了新空间,为调和族群与国家的认同张力提供了历史启示,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范式和解决全球治理难题的新思路。
  • 崔延强、张子扬
  • 全文[ PDF 8735512.0 KB ]2023.4(10):1-13  共有 51 人次浏览
  • 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
  • [摘要]全面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意义,可以从马克思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不仅丰富了马克思文明观的内涵,而且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扬弃和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的超越。走现代化道路、推动本国发展,是当前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现代化在中国的成功实践,为全世界既想实现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又想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刘卓红
  • 全文[ PDF 343952.0 KB ]2023.1(10):11-19  共有 37 人次浏览
  • 现代化理论视域下的“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动因、特征与前景
  • [摘要]“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以“全面现代化”为目标、以系统性政治改革为先导和重点,并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旨在解决本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难题。哈萨克斯坦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经济的指标、政治的架构以及外交的政策取向都无条件地接受西方的标准,也不能换来一个真正的现代化社会。真正的现代化首先是国家治理水平和能力的现代化,是能够自主选择发展模式的现代化,是植根于具体国情和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新哈萨克斯坦”发展战略的合理之处在于把改革国家的管理体制、致力民生福祉放到了核心位置,但仅仅依靠权力结构的调整或者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难以实现已经确定的宏大目标,必须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切实可行的规划。
  • 赵丹 孙壮志
  • 全文[ PDF 1593830.0 KB ]2023.3(10):13-25  共有 78 人次浏览
  • 西方新民粹主义的政治传播策略探析
  • [摘要]新民粹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欧美发达国家迅速兴起、21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发展的一种民族政治思潮和运动。新民粹主义对现代民族—国家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使其成为近年来民族政治研究的重大时代课题。本文以政治传播为视角,深入分析新民粹主义的威权组织传播策略、有效运用媒体逻辑和社交媒体的媒体传播策略、反传统的政治修辞策略等政治传播策略,尝试说明近年来民粹主义是如何逐步演变为新民粹主义的,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西方新民粹主义迅速兴起和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
  • 刘文科
  • 全文[ PDF 6639630.0 KB ]2023.4(10):14-23  共有 35 人次浏览
  • 海外侨胞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史逻辑和新时代启示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这是对民族工作和侨务工作的重要指引。广大侨胞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他们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条件。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反过来增强了海外侨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弄清海外侨胞参与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对于理解、落实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这一要求,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 陈奕平
  • 全文[ PDF 627632.0 KB ]2023.2(10):14-23  共有 35 人次浏览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程、实践阻力及优化路径
  •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站在世界全局视角提出的顶层设计,为探索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解决全球性人类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历经十年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在周边国家和部分区域取得良好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在构建进程中,仍面临着全球价值认同的壁垒、全球治理中大国权责失衡、逆全球化势力冲击以及制度性保障不足等问题。未来,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需进一步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手段,提升理论自洽性和现实相容性。同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并行,积极维护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制度体系,助推价值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行稳致远。
  • 罗圣荣 张新 廖宏瑞
  • 全文[ PDF 354276.0 KB ]2023.1(10):20-28  共有 46 人次浏览
  • 和亲文化的世界性及中外比较
  • [摘要]和亲是中国、亚洲及欧洲历史上的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具有世界性。中国历史文献中对不同民族上层之间的联姻、亚洲历史上不同国家王室之间的联姻,大都称之为“和亲”。中国、亚洲、欧洲的和亲,都想以亲情换安宁、以亲戚关系促成睦邻友好关系,各国的和亲都能结成政治同盟和军事联盟。由于政治格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各国在处理和亲公主殉葬的方式、通过和亲对土地觊觎及和亲文化影响力方面也有一些差异。中国和亲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应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势头,为此需加强如下工作:一是全面摸清和亲文化家底,二是努力做好和亲文化的基础研究,三是积极推动中国和亲文化走向世界。
  • 崔明德
  • 全文[ PDF 747378.0 KB ]2023.2(10):24-35  共有 38 人次浏览
  • 从初史的迁徙到移民裔群的定位:非洲移民史探源
  • [摘要]移民是民族研究的重要议题。移民可分为内部移民、向外移民和向内移民三种,这种情况普遍适应于亚洲、非洲、欧洲或世界各个地区。非洲被普遍认为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人类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构成了世界民族史的重要篇章。在当前国际关系欠稳定和国内秩序失衡的情况下,移民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移民也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移民指非洲人在大陆内部以及对外的迁徙,也涉及大陆之外的人移民非洲的现象。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分五个阶段探讨这一问题,力图说明非洲移民从这块大陆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 李安山
  • 全文[ PDF 10932914.0 KB ]2023.4(10):24-39  共有 28 人次浏览
  • 从冲突到和解:保加利亚土耳其族问题的演进
  • [摘要]土耳其族问题一直是保加利亚国家治理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关系的关键问题。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政策变化导致历史上出现土耳其族间歇性的移民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强迫改名和同化政策,使土耳其与保加利亚的关系严重恶化,并引发了二战后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冷战结束后,随着保加利亚入欧进程的开启和保土两国关系的改善,保加利亚对国内土耳其族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土耳其族的地位有了实质性的提高,与主体民族保加利亚族实现了政治和解。保加利亚对于土耳其族问题的治理经验和教训,为类似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 张向荣
  • 全文[ PDF 1680465.0 KB ]2023.3(10):26-40  共有 64 人次浏览
  • 民族认同构建视角下雅利安主义在伊朗的散布与影响
  • [摘要]雅利安主义在欧洲的起源及其在伊朗的散布是世界民族国家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脱胎于欧洲东方语言学的雅利安种族主义思想自19世纪后期传入伊朗后,经历本土化和纳粹德国的影响,而成为伊朗界定自我、区别他者的重要认同工具。作为自我东方化的错位认同,伊朗雅利安主义以所谓共同的雅利安身份而将西方视为“我们”,以非雅利安的阿拉伯人等族群为“他者”,渲染雅利安种族优越与伊朗文明的辉煌。它迎合了伊朗巴列维王朝民族国家构建与西方化改革的需要,成为伊朗的官方意识形态并得以广泛散布传播。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伊朗雅利安主义经过一段时期的边缘化后再次公开出现,在官方伊斯兰主义主导下继续参与伊朗民族认同的构建,但雅利安主义和伊斯兰主义二者内在的排他性使得伊朗并未走出民族认同困境。雅利安主义对伊朗的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和对外交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李福泉 李文庭
  • 全文[ PDF 540867.0 KB ]2023.1(10):29-43  共有 41 人次浏览
  • 国外学界关于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批判性研究评析
  • [摘要]新冠疫苗是抗击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最有效的武器,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奉行“以我为先”的疫苗民族主义,严重阻碍全球抗疫成功的进程。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研究。他们从解释疫苗民族主义的定义入手,分析了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影响、成因与本质。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公共卫生和道德方面提出了反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论据,并提出了扩大全球疫苗供应、畅通全球疫苗供应链、确保全球疫苗分配的公平性等应对策略。国外学界对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批判性研究是较为深入的,提出的应对策略也大多是可行的,为抵制西方疫苗民族主义、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其批判性研究主要有两点不足:一是关于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条件性这一立场削弱了其批判的力度;二是没有明确西方疫苗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本质,因而没有从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其根源,从而削弱了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 刘曙辉
  • 全文[ PDF 616482.0 KB ]2023.2(10):36-47  共有 38 人次浏览
  •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犹太人政策与栅栏区的起源
  • [摘要]栅栏区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犹太人在俄国西南边疆聚居的特定区域。它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移民政策、边疆政策和犹太人政策的综合产物。18世纪下半叶俄国三度参与瓜分波兰,大量波兰-立陶宛犹太人跟随殖民地进入俄国。在整合新殖民地的过程中,俄国政府推行了融合犹太人的宽容政策。由于地方政府和民众阻挠,1791年后俄国开始禁止犹太社团进入腹地,逐步将其限制在边疆省份,形成栅栏区。与此同时,俄国政府推行的一系列内政改革使得犹太人在传统职业、赋税、犹太教司法等领域遭遇一定的限制和歧视,在社会地位上更加边缘化。栅栏区的出现凸显了俄国少数民族与主体社会、边疆与腹地之间的隔阂与对立。19世纪后,随着地理和社会边界的强化,栅栏区进一步阻隔了犹太人与主流社会的互通互融,致使晚期沙俄深陷“犹太人问题”的历史困境。
  • 疏会玲
  • 全文[ PDF 7867758.0 KB ]2023.4(10):40-52  共有 25 人次浏览
  • 内战前“美国人类学派”对黑人种族形象的塑造——美国早期种族主义的...
  • [摘要]19世纪30—50年代,一批被后世学者称为“美国人类学派”的知识精英,基于颅相学和解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科学”话语引入美国国族构建的讨论中。该学派通过对不同的种族分别进行“科学”研究,构建了一套以白人种族优越论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其塑造的黑人种族形象既“低劣”,也适应了奴隶制度中白人文明的“恩泽”。这种建构一方面迎合了当时南方奴隶主的拥奴思想,并被用来作为证明奴隶制合理性的依据,另一方面激发了美国白人内部的种族认同,增强了内战前国族构建中的“种族性”特征,塑造了一条“科学”意义上种族优劣的边界,为后来“科学种族主义”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张陆昱文 梁茂信
  • 全文[ PDF 1654421.0 KB ]2023.3(10):41-53  共有 55 人次浏览
  • 从“部落国家”到“民族国家”——论19世纪后期阿富汗国家建构对部...
  • [摘要]部落是近代以来阿富汗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1747年阿富汗建国之后,杜兰尼王朝在经济、安全和政治合法性等方面严重依赖部落社会,属于“部落国家”。19世纪后期,拉赫曼国王从英属印度获得补助,借此建设现代常备军和忠君的官僚体系;将宗教集团纳入国家控制,避免其与部落联合;通过宗教赋予统治合法性,从而确立了对部落社会的直接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社会的割据和自治状态。这塑造了现代阿富汗国家,但也成为现代阿富汗诸多问题的逻辑原点。拉赫曼对现代国家的形塑有其限度,他并未解决国家集权与部落分权的道路之争,也为彻底瓦解部落社会和宗教力量的自治性,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又为后续的外部干涉打开了大门。这些问题在当代阿富汗仍有回响。
  • 闫伟 于开明
  • 全文[ PDF 473936.0 KB ]2023.1(10):44-56  共有 42 人次浏览
  •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分离主义运动及其治理
  • [摘要]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分离主义运动呈现出由点及面、遍布全域且数量不断增长的特点。殖民遗留问题、族群诉求是刺激分离主义运动产生的主要因素。分离主义运动表现为要求自治、独立或归并他国,诉求也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实力对比则决定了分离主义运动的行动策略。武装斗争、议会竞选、街头抗议与网络动员在不同情况下都成为分离主义运动的选择且出现配合使用的特征。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分离并非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反而会制造新的、更多的问题。在应对分离主义运动的过程中,各国结合硬性治理与柔性治理手段,前者用于短期内的快速压制与平息,后者致力于长期安抚与和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治理分离主义的成败与经验教训,值得深入关注。
  • 王涛
  • 全文[ PDF 714648.0 KB ]2023.2(10):48-65  共有 36 人次浏览
  • 殖民时期坦桑尼亚的印度裔移民群体探析
  • [摘要]经过数世纪的经营,印度裔群体深深融入坦桑尼亚的民族大家庭,对坦桑尼亚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间和国内学界传统上将印度裔移民群体视为“中间人”,但是这种认识更多的是基于殖民时期的种族主义视角或者非洲国家独立后的民族主义视角。对印度裔群体内部进行分析发现,移民群体依照宗教派系和种姓原则,复制了印度本土复杂的社会构成,在东非大地上形成了一幅幅马赛克群像。多元化的印度裔群体,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为坦桑尼亚的社会变迁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坦桑尼亚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陈金龙、杜英
  • 全文[ PDF 8572420.0 KB ]2023.4(10):53-66  共有 31 人次浏览
  • 国家整合视角下的泰国伊桑人问题动态发展研究
  • [摘要]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曼谷作为首都及国家中心区位的主体叙事中,泰国东北部各族群被赋予了一个区域性名称——伊桑人(Isanese)。伊桑人在国家政治上被边缘化,文化上被主流泰族文化同化,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伊桑人成为一种复杂的、有争议的区域身份,存在于泰国和老挝两国之间撕裂但又是一个文化连续体的族群关系中。文章通过梳理伊桑人问题的发展脉络,将其置于早期民族主义思想传播、该地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博弈以及当代国家价值观建设等背景中,突出伊桑人的身份政治,展示泰国政府对伊桑人的艰难整合历程。在现阶段多元文化背景及伊桑人与泰国政府的互动交往中,伊桑人的区域认同感以及身份政治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诉求不断增强。近年来伊桑民粹主义呼声高涨,伊桑主义兴起,伊桑人问题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泰国国家政治和价值观建设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 周建新 何蕾
  • 全文[ PDF 1501030.0 KB ]2023.3(10):54-64  共有 82 人次浏览